建德市:科普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
在建德,科普的春风拂过田野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建德市科协积极探索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共进模式,以科技小院建设为主平台,将田间与课堂、理论与实践、科研与推广、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。
建德科协联合多部门,积极助推7家主体企业与浙江大学建立合作,吸引18名教授和3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与科技小院建设,通过科技小院、科技志愿服务、专家下乡等措施,将更多的科技人才、科技资源引入农村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截至目前,建德市共建有草莓、柑橘、黄精、蛋鸡、兰花和西红花7家国家级科技小院,建院数量位居全省第二。7家科技小院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20余项,省部级委托课题40余个,发明专利10余个。小院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,共制定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套,创新单项技术5项,开展土壤改良、种苗栽培、病虫防治等农业技术培训20余场,前来田间观摩2000余人次。这些科技小院不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,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学习新技术、新知识的平台,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建德科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,全面推进科普资源下乡。通过开展科技卫生文化“三下乡”、科普大篷车体验、科技装置互动、中医义诊等科普活动,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积极参与,既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,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。而“走近新质生产力”系列科普活动,则面向青少年群体,通过场景式、体验式、沉浸式科普形式,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建德市在推进科普教育下乡的同时,注重与当地文化的结合,配合展开漆扇制作、红色电影放映等地方特色活动,让村民们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,接受科普教育。通过科普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,增强科普教育的吸引力,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。
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建德市将继续深耕科普教育的土壤,深化科普资源下乡工作,不断创新科普教育方式,让科学的种子在每个农村居民的心中生根发芽,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。(建德市科协)